家长面对孩子情绪的控制,你能做到吗?

2015年07月08日 澳洲地产投资顾问




“爸爸妈妈,你能象对待小宝宝那样一直对我有微笑吗?”


教育一直是家长们和孩子们一起成长学习的过程,在大环境的影响之下,家长们的教育知识也在不断提高,家长所了解到的知识也并不比早教老师们少,可绝大部分人的主要问题在于自己的负面情绪在不自觉的宣泄。甚至不需要是“宣泄”,而只是我们的所谓负面情绪自然地表达或流露时,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性就会降低。

这时掌握一些技巧就显得很重要。


慢慢地说,准确的说,比说什么更重要


牛牛妈妈是个扎在书堆里的全职妈妈,3岁的牛牛的交往能力在她看来有些差强人意,她认为自己做得已经和书上的说法。和她的交流十分的愉快,感觉她似乎无所不知,但她的许多技巧对孩子来说却没有什么影响。


她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是对的,但是她快速的语句、言语中的焦虑对于孩子来说却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孩子很有可能完全没有听到她说的是什么,唯一把握住的信息是:“妈妈不喜欢我,她在批评我。”


对于这种问题,解决办法也很简单。我们常挂嘴边的话:“孩子越着急,你越不能急。她哭着说出来,你要笑着回应。”


有一个常见的例子。当孩子还是个不到一岁的婴儿的时候,经常会因为给吃得给的慢哇哇大哭。孩子的焦急会直接影响到成人。大多数家长这时的反应通常是,加快语速说“哦哦哦,好了好了好了,不哭不哭不哭,马上就好了”,手上一边快速,或者有些人是手忙脚乱着急忙慌地准备食物。同时,孩子的哭闹叫嚷却更加急躁。对于这样的况很多家长的反馈是“孩子的脾气太急”,但实际的情况是,孩子只是在表达自己想吃得意愿,家长说话的内容他们并不十分理解,但是说话态度和情绪却直接影响到他,他们还没有能力很好的区分别人的情绪和自己的情绪,从而误认为自己也很着急。


这时正确的做法是,手快嘴慢。手上该做什么不要停,然后双眼注视孩子,嘴上却慢慢说:“宝宝饿了,想吃好吃的,妈妈做的饭真香啊!马上就好了。”或者甚至其他不相干的话的都行。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慢摇柔和。


类似的做法,在一个2-3岁左右已经能够交流的孩子身上也同样适用。当孩子做出我们认为不恰当的事情时,如果要说理,首先要避免的是生气、喋喋不休。而应当传达出平和的指引“我并不是不爱你了,但是这件事情你真的处理不当。”通过几次类似的沟通交流之后,孩子会渐渐地更关注于事件本身,而跳脱出“妈妈在责备我,妈妈不爱我”这样的怪圈。


让孩子知道,你了解她的情绪,你会陪她度过


就如同我们有喜怒哀乐一样,孩子也有自己的情绪——我真的很喜欢这个玩具,让我分享我很难过;小明惹我生气了,我就是想打他等等。有些家长会顾及颜面,把孩子训斥一顿;有些家长比较好,会平静地分析道理,说是非说什么是对的,不该哭闹。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家长会说难过、生气是对的。


没有不对的情绪,只有不恰当的行为。我们应当规范行为,但同时包容情绪,允许自己为人,更应当允许孩子为人。


小柯的她妈妈是一个关注教育的全职母亲。在她很喜欢邻居家的叔叔,有天叔叔陪她玩了一会儿要走了,小柯就一直不舍地哭闹。她妈妈的做法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静地告诉孩子叔叔也有自己的安排,不能一直陪着你。孩子似乎听明白了,但却依然哭闹不止,到最后妈妈都有些控制不住要生气了。


照实说,这位妈妈应经做得很好了。但是她漏了很关键的一个环节:一个简单的拥抱,然后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喜欢叔叔,很不舍,但叔叔确实要走了。我会陪着你直到你开心的。”


我当时就是这么安抚了一下,没多久孩子就平静下来,开心地玩耍了。

孩子需要我们的理解。这种理解首先是情绪上的理解和包容。在我们给予行为指导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安抚情绪。简单的一句,“我知道你如何如何了,没有关系。”对于我们和孩子来说,都很重要。


音乐是最直接的情绪


如果你实在还是把握不了该说什么,怎么说,那就唱歌吧。音乐是最直接的情绪,那些舒缓的或欢快的旋律,总是会直达人心——当阳光进驻,黑暗无处遁形。


我们都不喜欢防疫站。此起彼伏的声音,让孩子可能一到那儿就开始哭了,氛围实在是太紧张了。但我在这里见到过一位家长,她几乎从头到尾都在孩子耳边轻轻唱着儿歌,仿佛哄睡般轻轻摇着孩子。于是小孩也很给力,只有扎针后因为疼痛哭了两声,打针结束后又很快恢复平静。

这是很好的方法。


我们可以把音乐融入日常生活中,能力强大的家长可以保留一些歌曲的旋律,将要说的要做的当做歌词唱出来。如果做不到这点,那就学几首儿歌,需要时带着情感慢慢唱出来。多试试,会管用的。

摘自网络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