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中国基础教育好,到底好在哪?

2015年04月08日 移民加拿大


很多人认为:中国学生与同龄的美国孩子相比,基础知识要扎实得多,只是创新能力差一些。但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说,“这都是多少年来可怕的自我麻醉!我不认为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学得有多好!”


这个认识的来源既是因为中国奥数的成功,更因为一个由来已久的传说:“在美国,任何一个在中国上过学的小商贩都可以在找零钱时迅速算出结果,可很多美国学生没有计算器就算不出来。中国人的心算能力很值得羡慕,这与中国的基础教育直接相关。”。但事实真的如此么?


一般人都认为:中国数学“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扎实,世界公认。不过,近些年,一个典型的怪现状却令国人对本国数学教育产生很大怀疑:一方面,国内的中学生选手不断在国际奥数比赛上摘金夺银;另一方面,数学研究领域却少有大师出现,国际数学大奖始终与中国无缘。


中国教育界和社会上还有这种说法,认为中国的中小学生要比美国的学生数理化知识学得多,比如,在某个年龄段,中国孩子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已经学得滚瓜烂熟,但美国孩子加减法还做得磕磕绊绊。


但丘成桐却说,“这也是错的,在美国比较好的中小学校里,中国学生念的功课,他们也都是要学的,而且学得很灵活,绝对不是像中国那样填鸭式地教。一些好的学校,十一、十二年级学生的微积分已经做得非常漂亮,但听说国内不是所有的高中生都学微积分。”


西方教育的优势在于均衡发展


丘成桐还在一些演讲里反复强调: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语言、数学、写作是三门最重要的功课。


他说:西方的教育,从小学开始就训练小孩子的表达能力,无论语言和文字的技巧都得到良好的训练。一般来讲,受过这种训练的孩子都能够毫无困难地在集会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科研的成果,因此他们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发挥自己的意见而得到老师跟同学的重视。我们常常讲,中国的学生为什么到了美国念研究院,讨论的时候比不上国外的学生,我想这是他们从小训练出来的一个结果。


除了语言以外,推理是西方教育很重要的一环,因此数学是中学和大学最受重视的一门学科。欧氏几何定理不见得对社会有直接贡献,可是它的推理方式却是最有效的逻辑训练。以前,美国主要的大学非常看重两门学科,一个是语言,一个是数学。语言和数学不能够得到高分的话,他们基本上不会考虑接受你做他的大学生。最近还加了一个写作的能力,三门,语言、数学和写作,这三点是美国所有名校最重视的训练。


很多美国中小学还加上基础的法律训练。懂得法律和遵守法律是现代国民应有的知识和操守。


丘教授还认为:美国小孩的用功并不比中国学生差


一般来讲,美国中小学鼓励学生交流。初中二年级以前,美国的中小学都比较鼓励小孩子发挥所长,让他尽量去博物馆走走,去运动场上玩玩。我们中国有的教育家因此以为,美国的中小学生不行,比不上中国。事实上,到了初三、高一以后,美国小孩的用功并不比中国的学生差。他们不用考试来训练学生,也很注重他们的基本能力。我们看到很多好的美国小孩,他们到了高中一年级或二年级才开始发挥热情,拼命去念书。到了大学以后,他们不会觉得学问是枯燥的。美国的名校我去过好几个,在念理科重要的学科的时候,他们很用功,花的功夫绝对不会少,往往是念书念到两三点钟才睡觉。而中国很多小孩经过小学和中学沉重的考试冲击以后,丧失了追求学问的兴趣和热情,这是很可惜的。


中国基础知识教育的弊病所在

在青少年数学国际城市邀请赛行政委员会主席孙文先看来,中国的数学教育有很多欠缺,比如,与生活的联系太少。


中国数学基础教育上:“论基础,中国选手全世界最好,但我们是在题海战术中反复操练出来的,比较匠气,缺乏创造力,很难像抽象派大师那样‘信手挥洒就有神韵’。”


毕业于台师大数学系的孙文先说,中国的数学教育太刻板、枯燥,习题太多,学生太苦。“这是应试教育造成的,但对学生绝对是一种终身伤害——成绩差一点的,对数学产生厌倦,最后放弃数学;而那些尖子生,在以后的研究中也只会跟着人家解题,创新能力弱,不会有科研成就出来。你看,中国留学生出去后,在硕士阶段都还不错,但到了博士阶段就明显不行了。”



根据对历届数学竞赛的观察,孙文先总结出中国选手的几大欠缺:“操作能力弱,不够灵活;对长句子试题不适应,不善于把复杂的生活情境归纳成数学问题,以数学的思维加以解决,再还原到生活中去;单打独斗都非常厉害,但整体合作比较差。”


参赛选手张馨元初一时从中国转入新加坡,说起两国数学学习的差别,她的感受是,在新加坡,作业只占很少一部分,而且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强调与生活相关联。“老师经常会让我们自己搜集数据,运用一些数学方法,几个人合作得出结论,最后,还要在同学面前‘演讲’,将结果解释给大家。”


“为什么中国孩子联系生活的能力弱?你随便找几个学校的数学试题看看就明白了。所有的题目都是光溜溜的,从数学到数学,很少生活情境。国民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后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数学教育是失败的,它与生活的联系太少了。”孙文先说。


中国数学等基础教育正在改进

“早在10年前,中国数学教育界就认识到原有教材、教法过死,一直在进行改革。”吉大附中校长崔贞姬告诉记者。据了解,与以往相比,中国最新一轮的数学教育改革明显增加了贴近生活的内容,同时增加了合作讨论的内容,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合作精神。


“现在的数学教学灵活多了,比如讲角,我们会让孩子们用报纸自己叠出45度、30度角;讲三角函数,我们会领孩子们走出去,通过对房屋进行实地测量开展启发式教学,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动手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都有所增强。”崔贞姬校长认为,改革在某些方面已经显现成效。


正在推行的新课程改革对基础知识记忆、基本技能训练有所淡化。不过,对这样的改革,一些一线数学教师却有不同观点。几位接受采访的老师均认为,“双基”扎实是中国的优势,数学教育改革,“重视基础”这一点绝不能荒废。“学习数学没有基础,创造力是空中楼阁,数学感觉需要大量解题来培养。”一位接受采访的老师说。


来自台湾的一位老师的介绍似乎支持了上述观点。这位老师介绍说,1992年台湾在“只重视做题而忽视了创造力”的批评下进行教育改革,对于改革结果,岛内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明确的——“由于不像以前那样重视基础,台湾中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似乎降低了”。


熊斌表示,对数学教育,目前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探索,总的趋势是向中间地带靠拢:中国在努力培养创造力,西方一些国家则在努力加强基础。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