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犀利看出中西方教育差别

2016年09月20日 留学咨询分享平台



当谈及中国的教育的时候,各方人士持着褒贬不一的态度,至今也没有什么确切结论。2015年的时候,就有过一项教育实验,把五位资深的中国教师用中国的教育体系去教英国的学生。经过为期一个月的实验,发现英国学生非常不适应中国教育方式。由此看来,中西方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今天,来自著名教育者钱志龙的公益讲座《熊掌和鱼:略带偏见的中西方教育比较》的36张图犀利地显示了中西方教育差别。


36张教育对比图(左中国,右西方)


教育的目的最终是让学生摆脱现实,而不是适应现实,而中国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来自迎合父母的期待。



拼命补救孩子不擅长的事情还不如让孩子在一件事情上成功,带来所产生的自信和能量。



过程导向的努力比结果导向的努力会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收获往往是在过程中汲取。



由兴趣爱好引发的动力永远比为了达到功利的目标强制的动力要更加有效。


我们应该关注于孩子的长远发展,眼前单看一科的成绩却大过局限。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太过注重结果的人生会容易忽略生活带来的享受。



正确的引导远胜过于主观意识的强行遏制。



孩子在自己探险经历之后,对于“安全”的意识会更加深刻。



单一固定的答案会局限于更多问题的思考,而找到答案的意义则是引发更多的思考。


空泛地谈爱国主义还不如先让孩子了解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自己进行知识的探索和质疑,比学会循规蹈矩地解答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


家长们都希望孩子不走弯路,直接习惯性地把自己的结论告诉孩子,其实试着给孩子一个启发,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结论会更加有帮助。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小火星,给他氧气和空间,它就会熊熊燃起。不要把一颗小火星浇灭与摇篮之中。


社会需要培养出更多有责任感,善良,乐于助人的人,而不是一个个的“小官僚主义”。


对孩子的教育需要合作的力量,而不是家长对学校的抱怨。


由学生向家长展示一年的收获和感受更加好过于以老师为主导的表扬和批斗。


在假期干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体验会获得身心的成长,而不是一味的知识硬塞,缺乏主观能动性。


现在这个时代更需要精神上的补给,心灵的呵护。


一个好老师就不会被教材束缚手脚,教材是给代课老师准备的。


教学内容其实是在收获老师所讲的内容之后孩子自己找到能终身受益的冬衣,而不是为了知识去应付考试。


从小培养运动的习惯,注重健康的重要性才是决定你是否能在西方大学中幸存下来。


现在的社会更加注重团队的力量,个人的输赢其实是缺乏社会性的。


课外活动主在孩子探索兴趣的路上,并不是以功利为目标去扼杀兴趣。


老师如果不调整自己的角色和功能,最终也会像公交售票员一样被淘汰。


公开性的侮辱"差生” 反而会让成绩不太好的孩子承受莫大的压力。


测评目的在于不断修正,改善自己,而不是为了不被惩罚去测评。


通过付出获得的成长和收获远高于索取得到的进步有意义。


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能做三位数的算法就真的意味着“高人一等”吗?!


勿用时间比虚度光阴更加可怕。


如果你用车的牌子来定义你的人生的价值,你的孩子一定也会这么做。


学校用血泪换来的升学率为学校赢得的名声从而吸引更多忍心的家长。


学会如何获得,过滤,分析和使用信息才是关键。


音乐的修养和熏陶会使得孩子从中受益,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和审美情操。


如果通过做题就能培养文学修养,那世界上哪来那么多好作家。


只有发自肺腑,用心用智的援助行动才会带给别人人性的善良和温暖。


作业不在于量,而在于到底做什么,一个有意义的作业会比无谓的重复一件事情更有效。




转载 | 留学那点事

负责编辑 | C




更多 升学,转学,移民,签证 咨讯或问题,欢迎联系我们 万里路教育集团



万里路教育集团 最新活动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