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和Snapchat:难以取悦的中美青年

2018年11月23日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全文共 3577 字 25 图,阅读需要 8 分钟


———— / BEGIN / ————


上周五,《奇葩说》第五季终于口碑翻身了。


首先,辩题不再是广受诟病的“情感题”,而是深度十足的“脑洞题”——人类一秒知识共享,你是否支持?


另外,观众也迎来了本季最佳“开杠”:詹青云和陈铭“神仙打架”,也是看的我多次暂停起身鼓掌。



我内心激动:熟悉的《奇葩说》明明还在嘛!


结果第二天,口碑又翻身翻回去了。


因话题又回到了“情感题”,网友再次不满:“请问《奇葩说》是一个情感类节目么?”讲真,虽然我觉得节目还行啊,但是豆瓣上《奇葩说》的评分,下滑的厉害:从第一季的9.1分降到了第五季的7.1分。



现在年轻人的口味,真是越来越难满足了。


同样觉得年轻人难伺候的,还有大洋彼岸的Snapchat。



虽说,一个是中国综艺节目,另一个是美国手机App,但两者最大的相同点在于:年轻向产品定位。你可能不熟悉Snapchat,要知道,它早就不是很多中文媒体口中的“阅后即焚社交应用”了。



它现在,可以说就是一个QQ,它是一个“聊天+拍照短视频”的结合体。



《奇葩说》和Snapchat,都曾引领业界。依托于移动互联网,《奇葩说》成为中国网综第一爆款,开启中国网综时代。同样依托于移动互联网,Snapchat率先在聊天届推出“阅后即焚”功能。到现在,这已经是各类社交App的默认技能。



《奇葩说》还率先在中国综艺届尝试“花式口播”,第一次让观众听个广告都能开心半天。另一边的Snapchat,在手机屏幕还不大的年代,率先尝试全屏内容体验:Story模式。到现在,“全屏体验”早已是Instagram和抖音的标准设计。



当然,他们都牢牢把控中美两国年轻人的兴趣点,就连用户年龄分布都惊人的相似。



《奇葩说》观众年龄分布



Snapchat用户年龄分布


两者同样类似还有:今年都进行了Redesign(全新设计),也都迎来了负面评价。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用户”,在第五季开播前,马东就表示:《奇葩说》要对95后、00后观众进行重新设计和优化。最终呈现的,就是更加激烈的竞赛模式:战队和Battle元素。



过去四届老奇葩冠军分别带领四大战队,每期节目都引入激烈的1v1开杠Battle赛。


网友评论:给人一种《奇葩练习生》+《奇葩101》 + 《中国有奇葩》的既视感。


而另一端的Snapchat,也在年初的时候,强势上线最大幅度Redesign。用户常用的大部分功能都受到了影响,包括:聊天页面消息排序,故事短视频页面,和消息分享体验的重新设计等等。



刚一上线,Snapchat就迎来了史上最大规模的负面评价,120万年轻人在网上向美国政府发起情愿,要求恢复原样。



一上线就受到差评,《奇葩说》也一样。


第五季一开始,观众纷纷不满选手表现:节目里频频出现选手读稿忘词、单纯嘶吼、逻辑不通,让观众笑不出来。



同时,《奇葩说》还深陷内斗漩涡。结果,节目内容没上热搜,“傅首尔打董婧”却上了。


豆瓣上,热评前五,有四条都是偏负面,而点赞第一的长评则直呼:“你们太难伺候了”。



而另一面的Snapchat更惨:活跃用户数连续两个季度下跌:从高点的1.91亿日活跌至1.86亿。



投资人也不满意。


在2017年Snapchat上市后,市值一度高达300亿美金,但如今已跌去三分之二。



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答案是:数据。


一家听了数据的,另一家却没听。


听了数据反馈的,是《奇葩说》。第五季开播前,《奇葩说》进行了庞大的用户调研工作:发放问卷,定量分析。调查对象大部分为95后和00后。



制作人李楠楠表示:每个题目的产生都至少要经过3个月的时间,和多个步骤的打分、反馈、测试。最终,节目组从1000多道辩题中,迭代筛选出了节目中呈现的39个。这整个过程,其实就是现代互联网业打造爆款产品的经典流程。但是Snapchat,没有听数据的。


上个月,Snapchat创始人Evan Spiegel在公司内部发表一份备忘录,反思总结了公司这一年发展的经验教训。



其中的一条就是:操之过急。


其实,在早期小规模测试时,根据数据,已经可以看出新设计的用户反馈并不好。但是,Evan依然决定强制上线。


毕竟,当年的“阅后即焚”功能就是Evan在没有数据支持的情况下推出的,且取得了巨大成功。


强推不会work的功能还让整个团队沮丧,使得员工在情绪作用下“动作变形”。再加上过快地推进新功能,工程师并不能很好的完善程序,使得App效率也大幅降低。



有意思的是:Snapchat不顾数据反馈,最终失败,这倒是很容易理解。


但怎么《奇葩说》听了数据的,还是被喷?


网友最大的槽点在于话题:《奇葩说》正在咪蒙化。


脑洞题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直达痛点的亲民题。


于是,“应不应该救贾玲”这样的“电车难题”类思想实验再也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情感”、“职场”、“人际关系”这些千年不变的流量霸主选题。


李楠楠透露:第五季《奇葩说》,涉及恋爱交友的辩论题占50%以上,其次是跟父母、同事的关系。


为什么很多人看不惯这些话题?



昨天,米未官方公号@东七门,也借粉丝之口问出:为什么“甚至有人开始怼辩题太多感情题。”


可能是因为:亲民的选题自带一种low感,就像你觉得《爱情保卫战》比《中国诗词大会》low一样。


但其实,情感题也完全能讲的不low。倒不是说拽两句古文和“忠孝仁义”就高大上了,问题的核心还在于:选手的观点都太Normal,没能跳出问题本身。


比如,两周前的一道辩题:已经恋爱,但大数据给你匹配了最佳伴侣,要不要去约会。



选择“要去”的正方,站在大众舆论的反面,我原本期待选手可以勇敢说出:如果匹配的人就是更好,为什么不能放弃现任去追求更好人生的论点。这将直接把题目从表面上的“情感题”升华。


可是,他们却保守地选择了“站在中间打辩论”的方式。


也就是:先接受了维持现在这段感情的道德大前提,转而去论述:去或不去,哪种能提升现在这段感情。那个曾经敢于背对人潮的奇葩,走了。


“你陪我毕业、陪我工作、你教会倾听不一样的声音、看到不一样的活法,你怎么能走……”


而这句话,原本出现在《奇葩说》第五季的先导视频中。



中美年轻人都一样,20多岁,思想和品味还未成形,人处于最快的成长阶段,也是最挑剔的阶段,敢爱敢恨。


人们当然对自己每天使用的App,和观看的节目吹毛求疵。


Snapchat一味想学乔布斯推iPhone一样引领潮流,是危险的。所以,互联网产品需要数据。


但是,和Snapchat这种平台类App产品不用,《奇葩说》不仅是互联网产品,更是中国年轻人的文化符号。


在上周末举办的今日头条的“生机大会”上,新晋CEO陈林也表示:现在互联网产品,已经形成两个流派:一派要 “克制、温服、情感”,另一派则“要数据为导向,一切都要AB测试”。


但是,陈林认为:两种做法都过于极端。



是的,不同产品,当然要因地制宜。


作为中国顶级综艺,要做的远远不是,调查大数据,然后一味迎合年轻人口味,而是要正确指引。


还记得:第一季《奇葩说》中,高晓松怒怼清华学生,指出“名校是国之重器,不是让你找工作用的……”——这才是综艺应有的,对年轻人的醍醐灌顶。



Neil Postman在《娱乐至死》一书中说,文化枯萎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而人类社会,正在难以避免地快速陷入后一种模式。


当今美国,政治、宗教、教育、体育、商业和任何其他公共领域的内容,都几乎以娱乐的方式呈现——无数人投票给特朗普,只因他在脱口秀里面表现的好笑。


中国也正渐如此。既然娱乐化不可避免,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在好笑之余,传递有价值的观点。


这一点,《奇葩说》依然走在国产综艺前列。



Snapchat CEO在给公司的备忘录里总结:任何时候,都不要随意伤害自己的核心价值。


像大多数中国年轻人一样,综艺节目和社交软件,陪我成长。对我而言,打开手机刷到一个感兴趣的人,和打开节目得到一个新颖的观点,同样让我感到幸福。


我想,这就是两者不能伤害的核心价值吧…Ref


参考资料:


  •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0228909/

  •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326452/snapchat-age-group-usa/

  • http://www.bigdata.ren/portal.php?mod=view&aid=582

  • https://www.cnbc.com/2018/02/12/why-the-snapchat-redesign-is-so-bad.html

  • https://www.theverge.com/2018/2/21/17037100/snapchat-update-redesign-petition-response


———— / END / ————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APP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