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刚|关注留学生自杀 心理健康须重视

2016年04月25日 前途美国中学留学



编者的话:据《世界日报》报道,2016年1月,一名就读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中国留学生因不堪面对种种压力,跳进了冰冷的密西根湖,结束了28岁的年轻生命。近年来留学生自杀事件时有所闻,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大成本的教育如何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值得家长及教育者深思。


自杀是一种由多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行为,对任何人来说,结束自己的生命绝不是一个简单决策。许多引起自杀的负性生活事件,背后都有家庭、社会和深层的个性因素,而个体的人格和认知差异,让自杀的原因变得更加复杂。



留学生抗压能力存在个体差异


由于先天素质所致的个体易感性不同,压力、困境及应激事件对人的影响程度也会不同。许多精神疾患都具有遗传性,一定程度上也会使得某一部分人群具有更大的潜在自杀风险。就大部分留学生来说,他们面对的困难和压力具有一定共性,但每个人的反应和态度,以及对压力与痛苦的感知程度不尽相同。


然而“脆弱“个性并非不可逾越,和谐的家庭氛围和科学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弹性的塑造起到关键作用。良好的心理弹性即指心理和行为反应可随着外界变化自如调控,具有从消极情境中恢复过来,并且灵活应对压力、挫折和创伤等负性事件的能力,而心理弹性弱的人遇到应激则更容易产生抑郁情绪,并伴有容易引起自杀的负面认知。如果当事人还尝试进行过一些自杀准备,并且已经产生了比较强烈的绝望感,就很容易导致自杀倾向的产生。





家庭环境是培养健康人格的基石


人格与遗传有关,但也是在人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形成的,而人对外界的反应、态度及认知方式、言语行为特征许多来源于从小对父母的模仿。许多与父母关系不好的人,内心深处也会厌恶现实中的自己。同时,每个人心中又有一个理想的“我”,而健康的人格来自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和谐相处,生长于具有安全感与和谐氛围的家庭关系。

父母并非完人,在其自身的成长中可能也遭遇过大大小小的创伤,有的人自愈得好,有的人则把自身未解决的问题带入新的家庭关系中,并传递给下一代。父母的心态是否健康,对孩子成长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许多孩子原本没有问题,但过度焦虑的父母无意中以爱的名义,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焦虑的出口,用各种“不合理信念”(如绝对化要求、以偏概全、主观放大导致的认为某件事糟糕至极)对孩子的价值观进行错误引导,才使得孩子的“脆弱”特质得以放大。





留学前做好充分准备,从容面对留学生活


想要快乐充实地度过留学生活,留学生及其家长应至少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去留学。

留学对一个人的提高是方方面面的,但在决定留学前,父母应帮助孩子客观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弱点,多方收集信息,分析留学之路可能面对的困难,需要时也可以去专业留学机构进行咨询,对潜在的问题提前做好充分准备。


作为留学生自身,独立应对困难与危机是一项必备能力。人必须学会独立面对问题,克服问题才能成长,而留学其实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提高的不仅是学习能力也是综合能力,更是一次锻炼心理素质的好机会。然而,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语言障碍、学业压力都是留学生经常面对的困难。有些优秀学校的中国学生,从小听话努力,对自己要求相对完美,但其所接受的教育并未对心理健康有足够重视,其性格中的开放性也相对不足。他们往往承担了父母较大的期待,而周围同学精英云集,或许在新环境里不能保持过去的优越感,或许临近毕业对未来工作发展的期待过高,也不免要面对来自父母及同辈的压力。另外,独自在外很有可能遇到一些负面突发事件,没有经验的孩子,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可能一个人会难以应对。


其次,留学期间遇到问题应主动寻求专业帮助。

即使做了充分准备,第一次远渡重洋,留学生不免还是会遇到许多具体、实际的问题。其实遇到困难,甚至人生困惑,都是成长的常态。如果周围亲友不能提供理想的支持,主动寻求专业心理援助,也是一条快捷有效的路径。遇到问题不可耻,能够摆正求助心态,积极想办法解决的人,才是生活中的强者。


目前适合留学生的专业求助途径已有很多,如许多大型心理咨询机构网站上都有免费的咨询热线,很多国外大学也都有针对国际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心,同时留学生也要学会与导师、同学进行沟通,适时表达学习上的困惑,调整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许多老师都会愿意倾听,并耐心帮学生解决问题,在有可能的情况下适度调整学习方案。




最后,父母与孩子应保持良好的沟通。

留学生一人在外,父母的心时刻牵挂,但由于时差以及学业繁忙等原因,父母与孩子应达成一个相对不打扰但仍能保持良好接触的沟通方式与频率。相互理解和设身处地是有效沟通的前提,孩子遇到困难或情绪不佳,能在与父母的沟通中得到温暖、鼓励、支持,父母才有机会从中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


有自杀倾向的人,自杀行为出现之前多少都会有所透露,这种透露或许有意或许无意,所以需要家长在有限的接触中对孩子的状态有敏锐判断。比如孩子持续一段时间失眠或食欲不振,并伴随情绪低落、压抑、不稳定甚至出现明显的抑郁;透露出孤独感、对现实生活没有希望或失去乐趣;表达出不喜欢或不接受自己,甚至会有一些自我惩罚的行为;有时会发表一些和死亡相关的言论或关注与死亡有关的信息;突然经历了对个人影响较大的丧失性体验,如失恋、亲友故去、学业失败等;出现过某些反常行为或与亲友告别的举动等,这些现象一旦出现,家长应该立刻提高警惕,而不要觉得自杀这种事离我们的生活很远。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发现问题或有所怀疑,父母应首先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用较为平常的方式对孩子的状态进行确认,对孩子进行比较正常的持续性关注。父母切忌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自己先乱了阵脚,过度焦虑不安,而把这种情绪传递给孩子,或对孩子进行不适当询问和质疑。对于沟通能力和心理素质较好的家长,如有把握可尝试对孩子进行适度引导,对孩子遇到的问题表示理解,对孩子个人表示全然的爱和接纳,尝试帮助他分析和解决一些眼前的困境。如果持续关注后发现孩子确实表现反常,家长应寻求专业心理卫生机构,了解下一步应采取的措施策略,切勿武断行事。


探讨留学生自杀行为,既不是简单讨论留学生活中的困难压力,也不能直接归责于心理疾患。对每一个个性化鲜明的个体,都需要具体分析。而这些个体问题的共性,则是需要从整个共性人群及其所在的社会、文化、家庭和教育环境层面去理解,并且依靠各层面力量,共同努力才能避免悲剧的重复发生。


◈ 想了解更多?

回复公众号“姓名+电话”,专业老师将为您解答。

现在关注前途美国中学留学(ID:xdfmeigao)公众号,回复“图书+姓名+联系方式+地址”,可获得图书礼物1份。

收藏 已赞